隨著資訊發達,大家對骨質疏松已非陌生。然而對于如何補充鈣質,卻有著許多似是而非的傳言。骨密度測量儀廠家在此澄清對于補鈣的常見誤區,希望各位都能擁有健康的骨骼。

誤區1:鈣片吃多了會得結石
泌尿道結石的主要成分多,而目前臨床常用口服鈣劑多為碳酸鈣、磷酸鈣及檸檬酸鈣,有拮抗草酸鈣形成的作用。因此合理補充鈣片,并不增加泌尿道結石風險。較高的飲食鈣攝入可減少5%至28%的腎結石發生風險,多補充水分可減少腎結石13%至31%的發生風險。
誤區2:我的血鈣不低,應該不缺鈣吧?
骨骼包含人體99%的鈣和80%的磷。許多骨質疏松的受檢者由于破骨細胞活躍,發生急性或慢性骨質流失,雖然血鈣上升了,血中鈣卻是來自于自己骨頭,而導致繼發性骨質疏松。所以,血鈣高并不代表骨骼健康。
誤區3:高鈣飲食肯定能補鈣
建議停經后婦女及老年人每日鈣攝取量為1200mg。然而目前的調查,老年人平均每日飲食的含鈣量僅約400mg,故平均每日應補充的元素鈣量為600~800mg。且若用于骨質疏松檢查時,應與其他骨質疏松藥物一并使用。
一般飲食中,奶制品、豆制品及海鮮等確實含鈣量較多,但成分卻大不相同。奶制品多含碳酸鈣;而豆制品、海產則以草酸鈣居多。故若以豆類及海鮮為鈣質的主要來源,會增加草酸鈣的吸收,可能會增加泌尿道結石的風險。所以,還是建議均衡攝取。另外,習慣使用大骨熬湯,認為可以喝骨補骨,可惜湯中的含鈣量極少,反而增加了脂肪及嘌呤的攝入,增加心血管、痛風等的發生風險。
誤區4:我有骨質疏松,補鈣就可以了,不用吃藥吧?
維持正常骨骼需要一種兩大細胞的相互合作,仰賴成骨細胞制造新骨和破骨細胞破壞舊骨。當成骨細胞能力下降或破骨細胞過度活躍時,會造成骨代謝的異常,而影響骨骼結構,最終發生為骨質疏松癥。
檢查骨松,鈣質和維生素D只是原料,仍有賴骨松藥物才能增加骨質密度。其藥物機制以抑制骨吸收(如雙磷酸鹽類等)和促骨生成(如副甲狀腺素)為主,也有一些多重作用機制的藥物。醫生會根據你的骨密度測定及骨代謝指標檢查結果,來確定合理的檢查方案。
骨密度儀品牌溫馨提示:以上就是關于補鈣誤區的介紹,補鈣能否提高骨密度,我們可以使用南京科進實業有限公司推出的OSTEOKJ3000/+超聲骨密度儀檢測得知,此設備適合各類醫療和體檢機構,可用于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癥的篩查檢查和兒童青少年骨骼發育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