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成分測試的實驗原理主要基于生物電阻抗技術(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簡稱BIA),這是一種專業的生物醫學測量技術,其科學原理建立在人體生物電學特性的基礎之上。這項技術的核心原理在于利用人體不同組織對電流傳導的明顯差異性,從而實現對身體成分的非侵入性測量。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人體各種組織的電學特性存在明顯差異。脂肪組織由于含水量極低(通常只有10-15%),且缺乏自由電解質,因此對電流的傳導能力極差,呈現出很高的電阻抗值,幾乎可以說是不導電的。相比之下,肌肉組織和其他瘦體組織則富含水分(約70-75%)和電解質(主要是鈉、鏈、鎂、磷等離子),因此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表現為相對較低的電阻抗值。骨骼組織的電學特性介于兩者之間,但由于其高密度和特殊的礦物質構成,也會對整體的電阻抗測量產生明顯影響。
在實際測量過程中,設備會通過精密設計的電極系統向人體施加微弱的高頻交流電流,電流強度通常在500-800微安之間,頻率范圍在1-1000千赫茲。這個電流強度充分在可靠閾值以內,人體幾乎感受不到任何不適。設備同時會實時測量電流通過人體時的阻抗特性,包括電阻和電抗兩個基本參數。
現代部分的多頻率BIA技術能夠在不同頻率下分別測量阻抗值,這種技術的專業性在于能夠區分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的不同電學特性。低頻電流主要通過細胞外液傳導,因為在這個頻率下細胞膜起到絕緣體的作用;而高頻電流則能夠穿透細胞膜,同時通過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傳導。通過對比分析不同頻率下的阻抗數據,可以更加正確地計算出各種身體成分的含量和分布情況。
zui終,設備會將測得的電阻抗數據與受測者的基本信息(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等)相結合,通過經過科學驗證的預測方程和算法模型計算出各項身體成分指標。這些算法模型通常基于大樣本的人群研究數據建立,并會根據不同的人群特征(如種族、年齡段、性別等)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達到測量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